[2018年文藝片的成績并不理想,多部口碑不錯的影片票房僅得兩三百萬元,一些文藝片只能通過點映方式與觀眾見面。雖然《地球》預售破億元,但其預算從2000萬元追加到后來對外公布的5000萬元,最終的聯(lián)合出品方多達16家,已經成為一部以商業(yè)片工業(yè)水準制作出的“非傳統(tǒng)”文藝片。因此,在業(yè)內看來,文藝片按照商業(yè)片的模式做宣發(fā)將會成為一種趨勢。]
無論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(下稱《地球》)最終票房與口碑如何,它注定在中國電影營銷史上留下戲劇性的濃重一筆。
2018年12月31日,畢贛執(zhí)導的第二部電影《地球》上映,首日票房突破2.5億元,貓眼專業(yè)版預測票房達4.5億元。第二天,因爭議巨大的口碑,該片單日票房從2.5億元斷崖式下跌至1000萬元,排片從第一跌至第五,預測票房也調整到2.84億元。更驚人的狀況發(fā)生在售票網(wǎng)站評論區(qū),該片以3分的超低分在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系統(tǒng)中墊底,“影史最爛”的帽子被狠狠地扣在了《地球》頭上。
作為一部文藝片,《地球》在電影市場上掀起的口水戰(zhàn)幾乎空前絕后,“普通觀眾”與“文藝青年”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被切割為兩個涇渭分明的對峙陣營。“普通青年”抱著以一部愛情電影跨年的浪漫儀式感入場,卻看得不明所以,困倦睡去,醒來深感被“一吻跨年”的營銷策略欺騙。而“文藝青年”則聲明這本來就是一部詩意晦澀的電影,為什么不了解一下畢贛之前的導演風格再買票?雙方都感到被冒犯。
在豆瓣上,《地球》評分從首映日的7.4分快速下滑至6.8分,打一顆星的與打五顆星的觀眾相互口誅筆伐。片方對口碑下滑早有預料,只是沒想到,結局如此慘烈。
借助宣發(fā),預售破億
沒有人會否認,《地球》創(chuàng)造了文藝片的票房奇跡。近1.6億元的預售票房,擠入中國電影史前四。前三部電影分別是《捉妖記2》、《唐人街探案2》以及根據(jù)同名劇集改編的電影版《愛情公寓》,都是擁有巨大觀眾基礎的商業(yè)片。
三年前,畢贛的處女作《路邊野餐》在一輪大規(guī)模宣傳之后,票房定格在646萬元,豆瓣評分7.8,在當時被認為是比較“體面”的成績。資深電影行業(yè)觀察者趙凌(化名)向第一財經分析,如果按常規(guī)路數(shù),《地球》的最終票房撐死也就是三五千萬元的體量:“賈樟柯的《江湖兒女》賣了7000萬,是他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?!兜厍颉繁取督号犯鼈€人化,票房只會更低。”
預售的炸裂離不開一系列集齊“天時、地利、人和”的營銷手段。
從殺青開始,《地球》經歷了長達8個月的宣傳期。入圍戛納電影節(jié)和金馬獎,則推高了觀眾期待。該片的熱度被真正推向高潮,依賴于兩個關鍵的發(fā)行策略:一是將片名和檔期掛鉤,把2018年12月31日上映的《地球》包裝成具有儀式感的跨年活動,二是在抖音上推出“一吻跨年”的概念,直接面向那些跨年約會的情侶。
據(jù)知情人士介紹,片方起初并沒有將“一吻跨年”作為營銷slogan,而是看到抖音用戶自發(fā)拍攝的“吻跨”短視頻傳播效果不錯,順勢而為,將概念放大,“一下子擊中大多數(shù)觀眾的情緒。”
12月7日,出品方華策影業(yè)與合瑞影業(yè)聯(lián)合發(fā)布一則聲明:“這是2018年最后一部電影,影院可選本片做跨年活動,選擇12月31日21:50開場,影片結束時恰好就是0點0分,觀眾可以與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一個最有儀式的夜晚,一吻跨年!”
12月25日,《地球》預售破億,乃至12月31日晚場一票難求。許多觀眾提前一周買票,靜候這場浪漫儀式。但在片方那里,隱約的擔憂已經悄然彌漫。
上映前一天,《地球》在淘票票上的“想看”的人數(shù)激增至37萬,與此同時,批評的聲音開始發(fā)酵:“佩服那些沒有看過《路邊野餐》就去看《地球》跨年的觀眾,他們可能對自己將要面對的140分鐘一無所知。”
更猛烈的炮火集中在營銷手段,比如認為吸引非核心觀眾的方法只會適得其反:“小鎮(zhèn)青年的審美不足以領悟文藝片的精髓。”這種將審美劃分高低,將優(yōu)越感當做武器的言論,對一部分觀眾造成了情感傷害。
12月27日,影片宣發(fā)方之一合瑞影業(yè)總經理田祺終于按捺不住在朋友圈長文中發(fā)出一連串疑問,表明受眾不該區(qū)分“普通”還是“文藝”的態(tài)度:“藝術片愛好者是怎么成為受眾的?不需要漸變和學習的過程?普通觀眾為什么被列為不該入場的一批人,他們入場怎么就災難了?他們又可以看什么,應該看什么,永遠一直看什么?誰應該入場?如何區(qū)分受眾?用看懂看不懂來區(qū)分?網(wǎng)上掛鏈接先看懂再買票入場?”
最終,12月31日晚,很多場次都遭遇了大面積的觀眾退場。一些人在回家路上憤怒地將電影票扔進垃圾桶,順勢錄了小視頻:“2018年最難看的電影。”
抖音之前有一支被點贊八萬以上的視頻宣稱:“今年最浪漫的跨年,應該是和喜歡的人買一張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。”如今,最熱的一條評論諷刺:“長這么大,第一次這么后悔去看的一部電影。”
口碑坍塌,圈層卻被打破
截至2019年1月1日,《地球》在貓眼的評分是2.9,在淘票票的評分是3.4。分數(shù)之低程度可以對比公認爛片《逐夢演藝圈》和《愛情公寓》,它們在貓眼的評分均為6.8。
豆瓣上的一條評論因點贊人數(shù)多而排到前列:“被虛假營銷蒙騙的無知觀眾,忍受寒風,犧牲睡眠,趕集式地在跨年這個節(jié)點觀賞一部對他們來說莫名其妙的電影,他們花了錢、耗費精力,看了一部爛電影,還被人侮辱說是審美低下。”
趙凌并不認同“虛假營銷”的說法。她認為,《地球》與《愛情公寓》的宣發(fā)有本質區(qū)別,它沒有隱瞞任何影片信息,只是吸引了一部分不是該片受眾的觀眾。“看了電影最后一個鏡頭就會知道,一吻跨年并不是欺詐,它的確是一個愛情片,但不是《前任攻略》這種大眾意義上的愛情片。就算是文藝片受眾里面,可能只有一半的人會喜歡,作者電影本身就要冒這種風險。”
和《路邊野餐》一樣,《地球》回到貴州凱里,一個男人在追查一段12年前的懸案時陷入記憶和夢境糾纏的時空,在那里他與失去的親人、友人、情人相遇,最終達成和解。在一些喜歡《路邊野餐》的觀眾看來,《地球》在制作水準上實現(xiàn)升級,但原始的詩意與靈動變成了造作與匠氣,他們覺得《地球》和《路邊野餐》風格和形式類似,畢贛的導演水平也沒有太大突破。
不了解畢贛式影像風格的觀眾,對緩慢運動的長鏡頭、超現(xiàn)實隱喻的符號,以及貴州方言和普通話交雜的對白,都缺乏心理準備??幸粋€蘋果的特寫鏡頭長達兩分鐘,也成為很多人看不懂的困惑。
“習慣好萊塢大片的觀眾很難接受碎片化的敘事,這種把夢境和現(xiàn)實雜糅起來,像詩一樣的電影,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接受。”一家文藝片宣發(fā)公司的宣傳負責人墨魚(化名)向第一財經分析,觀眾的憤怒源于他們對要看的電影一無所知,只因為一個噱頭被吸引到了影院,“他們覺得被欺騙、被冒犯,是因為和預想的內容差距太大。”
關于此次營銷引發(fā)的爭議,畢贛在一場論壇上回應:“這是一部非常藝術化的電影,我的宣發(fā)同事不偷不搶不下跪,靠自己的能力,靠自己的知識做一件事情,我沒有覺得他們有任何過錯,我非常尊重他們。”
實際上,因為預期與實際情況有落差而造成口碑滑坡的文藝片,《地球》不是第一部。三年前,侯孝賢執(zhí)導的《刺客聶隱娘》公映時,也有不少誤入影院的觀眾。“看不懂”、“故弄玄虛”、“沉悶”等負面評價不絕于耳,豆瓣評分從開畫8.3跌至7.2,到今天也未有起色。影評人“陀螺凡達可”撰文分析,就算《刺客聶隱娘》在法國放映,觀影人次或者評分都不會比在中國表現(xiàn)更好,因為大多數(shù)觀眾還是會對好萊塢大片或是本土喜劇趨之若鶩。
打破圈層,意味著付出代價。“失望當然會有。”趙凌告訴第一財經,“口碑崩塌,片方都應該承受了。商業(yè)回報很重要,因為那樣才會有良性循環(huán),否則文藝片拍一部死一部,以后誰還投資文藝片,全投商業(yè)片。歐洲也好、美國也好,全世界范圍內文藝片都快死了,都得靠政府去扶持拍攝,或者靠電影節(jié)獎金。”
她認為,文藝片按照商業(yè)片的模式做宣發(fā)將會成為一種趨勢:“覆蓋存量受眾沒有太多意義,你總是沒辦法出圈,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受眾進來對話,哪怕最終他是反感的,至少有了一個正面交流的機會,也是溝通的開始,否則他文藝片永遠沒有機會。”她相信,B端從業(yè)者也會很理性地看待這次口碑的崩塌:“他們知道畢贛是什么水準,也知道普通觀眾為什么會打低分。”
實際上,文藝片過去一年的成績并不算理想?!睹谆ㄖ丁?、《阿拉姜色》等多部口碑不錯的文藝片票房僅得兩三百萬元,一些文藝片只能通過點映方式與觀眾見面。墨魚認為,《地球》出現(xiàn)還是好事:“通常不會有這么多觀眾會關注一個文藝片。其實所有片方都想出圈,想做出這樣的營銷效果,可是很少能做到。相信以后片方再去宣傳的時候,一方面最大限度吸引普通觀眾,同時也會維持好后續(xù)的口碑宣傳,講究創(chuàng)意也更謹慎。”
資本救場,文藝片市場不斷增量
《地球》公映前一天,制片人單佐龍發(fā)長文章講述拍攝的艱難歷程:兩個毫無工業(yè)經驗的年輕導演和制片人,開機當天就因為美術問題而停機,每停機一天就損失數(shù)十萬元;第一次長鏡頭拍攝因籌備匆忙失敗,經歷了劇組解散、重組,斷斷續(xù)續(xù)一年半,直到去年春節(jié)才真正殺青。在放棄邊緣徘徊,堪比劫后余生:“他(畢贛)以最危險的方式完成了這部電影”。
從最開始的華策影業(yè)、畢贛自己的公司蕩麥影業(yè)、亭東影業(yè)等七家公司,到后來因為超支,三度引入其他片方,最后聯(lián)合出品方多達16家,這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罕見的。該片預算從2000萬元追加到后來對外公布的5000萬元,最后引入的一批出品方給《地球》提供了一波宣發(fā)資源。實際上,《地球》已經成為一部以商業(yè)片工業(yè)水準制作出的“非傳統(tǒng)”文藝片。
墨魚認為,《地球》從制作到發(fā)行團隊的分量絕不是一般文藝片能夠企及的,因此很難復制:“這么高的成本,這種級別的明星加盟,這么龐大的發(fā)行團隊支撐,它已經完全不亞于商業(yè)類型片的規(guī)格。從制作到發(fā)行,基本上都是對標商業(yè)片來做預算、定成本,除了時機,高票房也是很多外部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。”
這也從側面說明,真正要做好一部電影,需要創(chuàng)作、人力、資本等方方面面的投入,他說,“雖然有錢不一定能拍出好電影,但好電影想要和普通影迷見面的話,的確需要更專業(yè)的發(fā)行團隊,按照電影工業(yè)化流程操作,所以這也是為什么《地球》可以做到,但其他片子很難復制的原因。”
在他看來,整個文藝片市場投資環(huán)境比之前好,他接觸的幾位藝術片導演的共同體會是找錢比以前更容易:“現(xiàn)在很多資本有非常清晰的訴求,比如一些成本較低的藝術片花錢不多,對一些投資人來說,他們甚至可以不賺錢,砸?guī)装偃f留名,留下一些好作品也很好。過去那些靠流量和IP堆砌的電影很多虧得血本無歸,因此現(xiàn)在還愿意留在市場里的人不再像以前那么瘋狂,他們很冷靜,也是真正尊重電影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律的投資人。”
他認為,市場需要一些標志性的電影去引發(fā)全民討論,《地球》剛好處在這樣非常特殊的節(jié)點,始終需要經歷這個階段:“去接受也好,被冒犯也罷,如果沒有這樣的事件出現(xiàn),有幾個人會知道畢贛?”
“以最終3億元票房來計算,大約會有1000萬觀眾走進影院,大部分都是增量,那么會出現(xiàn)兩種結果:一部分觀眾會覺得,我以后肯定不看了,他們短時間內不會是文藝片的受眾;還有一種會覺得,好像文藝片沒有想象中可怕,還不錯,以后會更多嘗試不一樣的類型。”他對文藝片市場很有信心,“人們的欣賞水平都在提高,文藝片市場一定是不斷增大的。”
一位抖音深度用戶在散場后告訴記者,直到坐進影院之前,他都對影片信息一無所知,但是從影片開始的第一秒鐘開始就深深吸引:“這是每個男孩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的感情,男女主角之間的關系很像古典小說里的女賊和俠客,很迷人。”他或許是片方所想要吸引的那一部分增量,只是目前來看,這樣的人還非常罕見。



